loading...
发表时间: 2025-01-17 15:46:19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系前系主任及荣休教授。
今年财政预算案最受市民关注重点之一,是究竟财政赤字有多大,或财政储备什么时候被用光。
引起此种关注的原因应是传闻中的赤字很大。较早前政府对2024年度赤字的估计,是1,438亿港元,但若减去政府发债的“收入”958亿元,赤字便只是480亿元,后者似乎也是较多人记得住的数字。不过,后来又有传闻,赤字不是400多亿,而是1,000亿,再加上原来政府还额外借了958亿,并把这当作收入,真正的赤字是接近2,000亿元,这便不能不使人担心香港政府的财政是否不太稳定。
财政储备 6年内蒸发4910亿
审慎理财对香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今天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更是如此。我们须先搞清楚实际的财政状况究竟是否坏透还是仍有实力,我们也不用否定今天的财政能力有所退步,并应找出变得糟糕的原因。当然,香港应如何用钱也是重要的问题,篇幅有限,将来另外为文讨论之。
财赤与储备多少,是每天都在变的数字,而且口径不同,我们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之。过去几年,黑暴及新冠都对香港的公共财政构成破坏,2018年11月黑暴之前,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是10944亿港元,2024年11月,却跌至6034亿港元,6年内足足蒸发掉4910亿元,等于平均每名港人少了6.5万元储备。
本港近年财政赤字幅度这么大,储备耗得这么快,政府需要审慎理财,才能保持公共财政稳定。(资料图片)
但这便足以反映财赤带来的损耗吗?上文提过,政府过去多年有发行债券,借回来的钱被当作收入。技术上此种做法在会计上有其理由,借回来的钱可归入债券基金,用以支付基建等非经常性开支,还钱及利息可当作政府开支的一部分从基金中拨出。
不过,从经济意义上,我们倒是应该把借回来将来要还的钱当作是暂时填补赤字的工具,而不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我们若把每年政府的总收入减去总开支,自可得出盈余或赤字,按此计算,从2019年第二季到2024年第三季这5年半内,特区政府共录得财赤7726亿元。此数字与上述4910亿元的差别,我估计是因政府债券填补了部分储备所致。
储备减少了这么多,是否香港公共财政上已到穷途末路,危机四伏呢?倒未至于斯。特区政府除了财政储备外,尚控有两笔巨款,一是历年政府外汇投资回报积累起来的基金权益,2024年11月共7531亿,比财政储备更多,且财爷完全有权动用;二是政府基金及法定组织存款,共3800亿。这些都尚未包括政府不应动用,用以支持联系汇率的外汇储备,亦即等同19500亿港元的货币基础。香港公共财政目前仍算十分健康,香港有财力发展经济。
人口老化生育率低 财政添压
话虽如此,财政赤字幅度这么大,储备耗得这么快,肯定应响起警钟,我们需找出造成财赤的几个决定性因素。其实早在2013至2015期间,特区政府成立的“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我也是成员)早已预测会有今天这局面。当时政府每年仍颇有盈余,但却注意到香港人口老化十分严重,老年人长寿得很,在世界位居前列,但总和生育率却低企,女性一生平均只生育一名小孩,所以香港社会极度缺乏年轻人接班,工作人口又要扶养大量老人。没有这么多工作人口让政府抽税,政府在医疗、福利、房屋、交通等项目上要照顾的老人一直有增无减,尤其是在非常勤劳的婴儿潮世代(1946至1965年出生)相继退休后,政府的财政压力更是剧增。
“工作小组”当时推算过,若听任财政开支如当年缺乏足够节制般增长,到了2021年便会出现财赤,2028年期间便会用尽财政储备。“小组”报告出来后,政府也有落实一些节约措施,但这些都被后来的黑暴风波及新冠疫情打得花果飘零,财赤也提早2020年出现,若今天不重新贯彻审慎理财,2028年左右,谁敢保证财政储备不会归零?
大力推创科 衍生新质生产力
这绝非危言耸听。2024年,港人年龄的中位数已达48.9岁,相对每100名15至64岁的港人,便有35名65岁或以上的长者,到了2046年,还会增至56名。
要减少财赤,重见盈余,搞好经济当然是必然要的途径。人口老化,劳动力减少对经济有负面影响,但香港虽有人移民到英国等地,香港人口却仍在上升,劳动人口尚算稳定,这应是有新移民来港的影响,这些人当中,颇有高端人才。不过,香港经济复苏缓慢,现时实质GDP还稍低于2018年,工商界投资意欲不高。我相信要走出此景况,需要有创新科技来衍生出新质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投资者不易找到新的可赚钱的投资机会,因此也不愿投资。政府大力推动创新科技是对的,方法是否正确,尚待观察。若这方面做好,公共财政可能会再出现盈余。
【知识库】香港外汇储备知多些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的外汇储备是指香港特区政府持有的外汇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外汇、黄金、外国政府公债等。
-外汇储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港币的汇率稳定、支持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应对突发事件。
(本文原载于1月17日《香港经济日报》)
《经济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关内容属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代表《经济通》立场,《经济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个自由言论平台。
(点击用户名可以查看该用户所有评论) 只看作者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顺序 ↓倒序 |